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沁水分局:聚焦民生“小问题” 改善生态“大环境”

发布日期: 2025-01-02 发布机构: 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


沁水分局:聚焦民生“小问题”

改善生态“大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扛牢责任、主动作为,以最大力度和最实举措积极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力有效集中办成了镇村两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散乱污”企业及堆场清理取缔等一批民生实事,全县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进一步巩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一是守好水源保护重地,保障“饮用水”安全洁净。组织4名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深入全县12个乡镇入户走访,召开镇村座谈5次,发放调查问卷160余份。现场调研检查点位近30处,排查发现饮用水水源地相关问题共55条。通过“定责、定人、定时”模式,通过“保护区划定、立标定界、违法问题整改、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等5大项举措,完成了7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完成了17处人口数量较多的村庄水源地划分保护。共设置界标109个、交通警示牌16个、宣传牌21个,设置围网667米、交通护栏21米,清理垃圾及废弃物130余方,惠及人口2.5万余人。同时,立足县情实际,制定完善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工作制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等19项制度机制,保障水源地保护工作规范有序、常态长效。

二是做好基础设施建维,推进“污废水”应处尽处。一方面,抢抓“全市丹沁两河沿线重点村庄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和“晋城市入选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2项重大机遇,加压加力、加劲加速完成了7个乡镇24个村庄污水管网铺设,建成10座污水处理终端,对6个乡镇8个村庄的9条黑臭水体开展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加快农村污水“放任自流”“恶臭扑鼻”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另一方面,立足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沁水县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从建设、运行、监管、考核等多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压紧压实了各部门、各镇村相关职责。同时自今年起,每年投入运营费用600余万元,对全县已建成投运的34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运维管理,从根源解决资金短缺、运维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最大限度发挥污水处理设施最佳效益和应有作用。

三是探索新型管控机制,维护“地下水”生命动脉。通过多渠道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多方位配强县级财政资金保障,科学谋划并实施完成了全县煤层气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根据区域内水文地质条件、煤层气井分布及地下水饮用水源井分布状况,以周边存在煤层气开采井的水源地为重点,划定调查区域,通过采集、监测、分析水体样品,形成相应的调查评估报告和对应的系统图集及数据集。帮助全面掌握全县煤层气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污染途径和演变趋势,提出科学有效的污染管控机制,进一步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精准性,对未来地下水采补平衡、止降回升举措给出强有力的标准化决策支撑。合理协调煤层气开采及地下水保护的关系,切实守护好“隐藏的生命之源”。

四是紧盯群众身边实事,打好“社会源”攻坚硬仗。面对今年秋冬季以来大气污染物扩散不利条件和空气质量时有波动的不利局面,统筹协调、多方联动,抓好抓实社会源污染管控,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针对“散乱污”企业及堆场工艺技术落后、生产管理粗放,污染重、消耗大、效益低,且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这一“社会危害”,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原则,以近年来排查发现的156处“散乱污”为重点,开展了全方位、无死角式的回头看,共发现整改问题3处,并清理取缔8个新发现的不符合产业政策、整改无望的“散乱污”企业,切实还人民群众健康宜居环境。同时加快推进散煤清零工程,完成2835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和县城10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未实施清洁取暖改造的3522户农户全部实现优质型煤兜底供应,让人民群众乐享低碳暖冬。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下一步,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将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沁水新风貌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