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更蓝 地更绿 山川更秀美 晋城市生态
环境局沁水分局交出亮眼“成绩单”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扛牢责任、主动作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各项指标任务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如画沁水的广袤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一、全域施治,生态环境更秀美
一是实现蓝天常驻、空气常新,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紧盯工业源、社会源、移动源三大关键,开展常态化、精准式管控治理,实现全年空气优良率达86.6%,综合指数达2.95,同比改善4.5%,排名全市第1、首次跃居全省第4。二是实现河湖长治、碧水长清,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扎实做好入河排污口、工业废水、城乡污水等综合治理,实现全县3处地表水考核断面和20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双100%达标,稳居全市第1。三是实现青山常在、净土长存,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强化工业、农业固废及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严格“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和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固废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土壤安全利用率100%。
二、全效提升,城乡环境更靓丽
一是守好水源保护重地,保障“饮用水”安全洁净。向上争取并向下划拨106万元专项资金,帮扶指导镇村两级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和规范化建设,16处乡镇级、17处村级共33处饮用水水源地完成重点问题整改和风险隐患防范,设立界标109个、交通警示牌16个、宣传牌21个,设置围网667米,清理垃圾及废弃物130余方,惠及人口2.5万余人。二是做好基础设施建维,推进“污废水”应处尽处。加压加力、加劲加速完成了7个乡镇24个村庄生活污水系统治理;完成了6个乡镇8个村庄的9条黑臭水体治理;并自今年起,每年投入600余万元,对全县已建成投运的34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统一运维管理,加快污水“放任自流”“恶臭扑鼻”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三是探索新型管控机制,维护“地下水”生命动脉。多渠道争取中央及省级专项资金,多方位配强县级财政资金,科学谋划并实施完成了全县煤层气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将助力合理协调煤层气开采及地下水保护的关系,切实守护好“隐藏的生命之源”。四是紧盯群众身边实事,打好“社会源”攻坚硬仗。立足环委会“总枢纽”位置优势,与各部门、各乡镇联合联手、群策群力抓好社会源污染管控。整治在建工地扬尘问题67条,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整改无望的“散乱污”企业8个,整改露天无序堆场641处,完成2835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和县城10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实现3522户农户优质型煤兜底供应全覆盖,切实还人民群众健康宜居环境。
三、全心服务,营商环境更优良
一是用好“技术斧”,加强技术帮扶指导,助力企业纾困解难。针对企业在污染防治设施安装运行、秋冬防管控、绩效评级等方面咨询较多的技术问题,主动对接、成立专门技术帮扶小组,帮助沁泽焦化、新天一陶瓷、复昶工贸、瑞泽建材等多家企业完成技改升级,帮助其少走弯路、健康发展。二是用好“监管斧”,建立正面企业清单,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诚实守信企业、排放污染物较少的企业、绩效评级等级为A和B级的企业,建立白名单,确定全县日常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38家,对该类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加强非现场执法频次,减轻迎检负担。三是用好“政策斧”,完善免予处罚制度,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整改的案件审慎办理,用好用实“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制度政策,帮助永红煤矿等多家企业核实明确环境问题产生的症结原因,依法依规免予处罚,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减排降碳、绿色发展的动力和信心。
生态环境关系民生福祉,关乎社会发展。下一步,晋城市生态环境局沁水分局将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如画沁水的绿水青山“底色”更重、金山银山“成色”更足、高质量发展“本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