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情概况
沁水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处,与三市(长治、运城、临汾)相邻,和八县(泽州、高平、阳城、长子、安泽、翼城、垣曲、浮山)接壤。沁水因百里沁河而得名,因人民作家赵树理而闻名。全县总面积2676平方公里,总人口20万,辖7镇5乡192个村(社区),城镇化率51.5%,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沁水的基本情况可概括为“三富、三绿、三美、三厚重”:
“三富”,是指煤炭、煤层气和农业资源丰富。
“三绿”,是指山绿、水绿、县城绿。
“三美”,是指三张国字号金字招牌。
“三厚重”,是指深厚的历史、人文、古堡底蕴。
二、主要工作
我县明确了“一城山水半城园”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东进、西拓、南理、北延、中提升”的城市发展思路,确定了“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双十”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沁水县新型城镇化实施意见》《新型城镇化10条优化措施》《沁水县大县城实施方案》《大县城建设10条优化措施》《沁水县大县城品质生活样板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助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实施办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助力全县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城镇化率为51.5%,城镇聚集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城镇规划日趋完善。“十四五”以来,完成《沁水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方案,完成《沁水县南山组团、小岭组团修建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沁水县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风貌管控)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规划、《沁水县四大改造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专家评审;《沁水县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规划单元划定、《沁水县中心城区交通系统规划》形成初步成果;《沁水县城乡规划发展规划》完成公示。这一系列的规划编制为我县城乡建设提供了规划保障。
(三)城市功能日益提升。我们先后建成碧峰、石楼、龙脖、龙港四座生态公园和梅河、县河、杏河水上公园及18个小游园,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9.5%。建成游泳馆、梅杏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展示馆、全民健身中心、便民中心、亲水商周、鹏飞大酒店、档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成功举办了市运会、赵树理嘉年华等大型活动;正在推进大医院、党校迁建、综合服务中心、鹏飞商业广场、桃园小学、新城小学、桃园幼儿园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
(四)住房发展大步迈进。我们建成桃园小区、教育园区公租房、限价房等各类商品性、保障性住房3253套,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城镇住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正在开发建设丁香园、杨河二期等商品房住宅2541套,商品房可销售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群众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同步实施铁路棚改、杏园、新城、杨河三个棚改项目,完成40个老旧小区改造、37个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县域移民项目交付使用,用农村宅基地置换方式,进城农户享受最低房价,让群众“住有所居”开始向“住有宜居”转变。
(五)基础设施成绩显著。一是基础设施品质提升,实施再生水利用、供暖配套、供水提升等项目,新建县城第三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璟盛生活垃圾全资源项目,供水普及率100%、供气普及率98.5%,供暖普及率86%,垃圾污水处理率100%;二是城市路网品质提升,先后建设沁水东立交、南山城市道路二期、玉皇山外环路、县城至里必一级路等15条城市道路项目,把南山片区和玉皇山片区纳入到县城核心建设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三是生态环境提升,先后实施15公里慢行系统、蜜蜂小镇街巷改造提升、口袋公园等一批项目,一副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六)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我县现有中国传统古村落19个,先后争取中央补助资金2600万元,实施完成了8个古村落保护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建设垃圾处理场2个,建成垃圾压缩中转站31个,配备各类中小型垃圾收集车450多辆,配备垃圾中转压缩机42台,大型转运车14台,配备分类垃圾桶25000余个,配备城乡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转运监管人员2418名。基本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嘉峰镇、中村镇、端氏镇、郑村污水处理正在陆续建设投用。
(七)农村改革步伐加快。2023年10月份我县被确定为省级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试点县,目前已在全县11个乡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和龙港镇所有社区和柿元村、苏庄村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先行试点,力争在2024年12月底建立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试点开展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一户多宅有偿退出等工作,腾退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和公共事业发展提供存量土地。正在有序推进宅基地申请、审批、流转、退出、违法用地查处等的信息化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梯次培育特色专业镇。全面唱响擦亮“千年古县、如画沁水”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到2025年,市级专业镇达到4个,省级专业镇力争破零。到2027年,专业镇发展质量与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
2.提升产业平台功能
稳步推进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优秀类”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特色专业园区、旅游景区。
补齐公共配套设施短板,完善生产设施和公共配套设备,健全标准厂房、双创基地、职业技能培训设施、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等。到2027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3.保持县城“烟火气”
加快县域商业建设,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完善《统筹高品质城市建设与保持“烟火气”工作方案》《便民摊点设置管理办法》等机制,新建便民市场,规范设置便民经营点,依托万象广场、亲水商舟、鹏飞商业广场等打造一批县城商贸综合体和乡镇商贸中心。拓展多元互动消费场景,促进县城文旅商融合。到2027年,引导商业街区提档升级,打造文旅商消费街区和网红打卡地,塑造具有沁水特色的消费品牌。
4.构建便捷交通体系
完善县域公路设施,改建省道366老马岭至里必段,改造十里至固县东河口、郑庄至北湾等县道,建成西樊庄至殷庄旅游公路,建好“四好公路”。优化县城道路系统,修编县城交通路网规划,建成沁水东立交枢纽工程,实施定都路(日风线定都至东石堂段)改扩建、坪曲线(滴水岩至张家坡)环境提升工程,实施文苑路东延、慢行系统改造、街巷改造提升、停车场等项目,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打通微循环,构建级配合理、适宜县城特色的道路网络。到2025年,乡镇全部通三级以上公路。到2027年,建成区道路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按照停车位总量为机动车保有量1.1-1.5倍要求,补齐停车设施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