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沁水县“三严三关”深化以工代赈书写“我为群众办实事”新答卷

发布日期: 2025-06-27 发布机构: 工作部门


以工代赈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沁水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深化以工代赈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核心实践,通过“小切口”改良和精细化推进,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就业增收、增强群众“三感”上取得显著成效,用群众幸福指数检验工作实效。

一、严把项目“入口关”,确保精准惠民

深入调研,精准识需:组织力量深入乡村,全面摸排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精准掌握群众所盼,为项目筛选奠定基础。

建库储备,动态管理: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优先吸纳符合“两个尽量不”(尽量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使用当地劳务)要求、受益面广、就业带动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实行动态更新,确保项目“源头活水”。

严格评审,优中选优:制定《沁水县以工代赈项目评审方法》,对申报项目开展前置性审核,重点评估合规性、可行性、社会经济效益及就业带动能力,确保项目选得准、立得住。

二、严控资金“使用关”,确保高效利民

权限下放,提效增速:创新实行差异化财评模式,县级财政不再进行项目财评,将权限下放至乡镇,由乡镇结合实情高效编制工程预算。

独立评审,规范预算:乡镇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评审项目预算,重点审核劳务报酬占比合理性(严格确保不低于总投资30%)及资金使用计划可行性,保障预算严谨合规。

足额保障,同步推进:严格执行国家劳务报酬规定,依据政策要求和项目进度分阶段足额拨付资金,确保要素保障与项目建设同频共振,维护务工群众合法权益。

三、严抓项目“落实关”,确保阳光暖民

全链公示,阳光运行:建立“事前计划公开—事中动态透明—事后成果可查”全链条公示机制,通过乡镇村务栏、政府网站、全国防返贫系统等多渠道主动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事前计划公示:投资计划下达后,7日内公示项目名称、内容、规模、投资、工期、用工需求、责任人、监督电话等。

事中动态公示:施工现场动态更新项目进展、用工信息(工种、工时)、报酬标准及监督电话;每批次劳务报酬发放情况村务栏公示7天以上并存档。

事后成果公示:项目竣工后设置永久公示牌,公开建设内容、资金投入、劳务报酬发放、责任人、监督电话等;产业类项目明确资产权属(归乡镇或村集体)及受益机制(如折股量化分红)。

强化监督,提升公信:以“多公示”促“多监督”,以“多监督”保“全透明”,确保项目实施全过程公平公正,增强政策公信力。

四、项目实施成效显著,民生答卷厚重暖心

2025年,全县高效实施7个以工代赈项目(3个中央预算内,4个省级),总投资2789.3万元(争取中央资金1950万元,省级资金370万元)。截至报告期,累计完成投资828万元,支付资金424.5万元。共吸纳带动340名群众就地务工(含脱贫人口70人、防返贫监测对象2人),发放劳务报酬146.69万元,实现人均增收0.48万元。完成务工群众技能培训340人次,推动龙港镇固镇村、中村镇张马村、端氏镇坪上村、端氏镇槐庄村、张村乡芦坡村、郑庄镇郎壁村、固县乡云首村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以工代赈工作实施推进有序。

下一步,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将持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三严三关”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把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为巩固脱贫成果、赋能乡村振兴贡献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