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沁水县示范初级中学校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
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礼润示范 五jing至臻
在赓续传统的基础上,为促进学校发展格局更大、管理更精、质量更优、特色更显、生命更美,我们提出了“礼润示范 五jing至臻”的发展目标。五jing为静、竞、敬、精、净,是生机蓬勃、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这是一种教育追求。《说文》曰:臻,至也,达到(美好的境地),至臻谓达到极致,即最好的最完善的。即在“礼”文化的引领下,将“五jing”思想教育根植于教育活动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师生塑造了良好形象、滋养了良好品质、形成了良好习惯,为教师创设了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奠基人生、个性成长的舞台。
倾力打造平安、文明、书香、卫生、清廉的现代智慧校园(“五园建设”);建成全县领先、全市一流、全省知名的优质品牌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家园、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把学校发展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具体目标及推进计划
围绕“礼润示范 五jing至臻”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从环境营造、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六个方面进行有序推进。
(一)环境营造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把学校办成教师的家园和学生的乐园。
1.开展学校和班级书香氛围营造活动,开展年级书香漂流活动,确保班级图书角有一定数量的书籍可供学生选读,同时按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教师“全民阅读中国行——阅读•分享•交流”活动。结合“全民阅读校园行”系列活动开展的情况,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书香教师”。
2.创设温馨、灵动的办公室和教室文化。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不能没有教材、教辅,但不能只有教材、教辅。应该按照“美、净、敬、静、简、新”等原则布置,郁郁葱葱的绿植、墨香四溢的图书、温馨暖心的提示、自我管理的公约、干净整洁的地面、学习成果的展示,养眼养心,养趣养志,不亦乐乎。
(二)学校管理
1.努力实践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深入落实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精细管理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
2.完善并优化形成《沁水县示范初级中学校制度管理手册》,以制度保证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3.家长和社区代表更有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化发展,促进管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4.构筑信息化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文化建设
1.组织全体教师共同探索、深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的全方位、个性化思考。探求更科学、可实践的“礼润示范、五jing至臻”校园文化的内涵。
2.在保持“礼润示范”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五jing至臻”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校园。建设五jing校园文化长廊,营造五jing走廊书香氛围、规划五jing主题式校园文化宣传栏;继续打造“校史”楼道文化,深挖六十年校史文化。
3.营造个性式育人文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个性化爱好,营造极具特色的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社团文化,让学生的多样才艺得到展示,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展示平台。
(四)课程建设
1.智慧课堂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体现课程时代性。学校将继续以高效教学的课堂变革项目为契机,重视课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形成和推行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模式,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吸收我校已实施过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1531”教学模式的有益经验,在较为成熟的“四线六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在探索实践中改进课堂、变革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智慧高效。
2.学科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聚焦铸魂育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引导音体美劳,夯实全面发展基础;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创设自然真实生活情景,即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和考试检测中创设现实生活情景、设置科学研究情景、设计劳动生产情景。落实“四翼”考查要求,突出基础性要求、彰显综合性要求、体现创新性要求,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以学习任务群的关联方式梯次开展学科深度教学,深度不是难度,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梯度。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研究性学习与经典教学内容与方式融合。倡导基于单元教学内容的特色教学设计与创新。倡导基于任务群内容的任务、活动、情景一体化设计。倡导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3.社团建设
促进社团精品化发展,让社团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沃土。学校以发展学生特长创办了五彩缤纷的社团,今后要从管理上着力,益精勿滥,注重特色、适宜、有效,打造精品社团。
4.校本研发
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针对我校地域特点、学生实际,分析学校现状,聘请专家指导,由年级试点向全校逐步推广的过程,逐步编制校本教材,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
(五)教师成长
1.加强教师思想引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坚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的各项章程,结合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周务会、年级会、教研会等会议形式,开展教师提升学习活动。
(2)每学期以充满期盼和仪式感的入职宣誓以及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学典礼等集体活动,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
(3)教书用心,育人用爱。利用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微信群等信息传播载体,宣传博爱的教育理念,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引导广大教师,领会“爱”的教育要领,用博爱的心,爱护每一个孩子,为孩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树立全体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坚持常规教学检查,尤其是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及教学反思的检查交流力度。
(2)加强课堂巡查并做好课堂巡查记录,确保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有序,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3)开展日常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活动与备课组活动结合,有序开展教师听评课、集体备课、问题探究等教研活动,让教研活动开展扎实有效。
(4)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高效。以信息化课改为龙头开展课堂改革,有序开展信息化课改班教师培训,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学习智慧课堂技术操作及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将信息化课改版教师合格课、家长开放课,学科晒课活动纳入长效管理,让课改工作落到实处并促进学校课堂效益提升。
(5)根据教学实际,定期开展学生各项专题学习比赛活动。有序开展学生书法、绘画、朗诵、演讲、文体等比赛活动,定期开展学生专题手抄小报、思维导图、优秀答题卷、优秀作业、读书摘抄、错题集等的展评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坚持“问题即课题”的科研导向,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坚持“科研强师、科研提质、科研兴校”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即课题”的科研导向,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人有小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打造“真问题、真实践、真研究”的科研氛围,实施科研课题与常态研究相结合管理策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紧密课题与学校特色的关系,使课题服务于特色,使特色建设推动课题的研究,力争五年内构建成能持续推动学校发展的、逐步打响具有学校特色的科研品牌。
4.开展“梯队式”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支优异的教师队伍,是育人目标的保障。结构合理、递进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理想状态。学校将继续着力于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领军名师的培养,力争五年内培养1名省特级教师,1名省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1名市特级教师,2名市优秀教师,5名县优秀教师。建立5——7个学科名师工作室,15%左右教师成为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50%以上教师能够有自己的一项研究专长,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究和推广。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5.以开展多彩活动为契机,培养教师多才多艺本领
学校将继续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利用国庆节、教师节等节日契机,开展教师演讲比赛,开展教师趣味运动会等;组建教师器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成立教师书法协会、组建教师篮球队、参与地方节日特色活动等,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风采、才艺和互相学习交流、提升自我的舞台。
(六)学生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发展思路,着眼于德育工作的规范化,抓常规、练习惯、强素质,创特色。整合学校、社区、家长和社会资源,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德育工作体制。创建德育教育和家校共育双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