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司法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法治护航下的人文关怀

发布日期: 2025-08-25 发布机构: 县司法局

提到法律,人们脑海中立马闪现出庄严的国徽、沉重的法槌或冰冷的手铐,然而法律并非冰冷的规则堆砌,其在运行过程中,与道德相互交织,与情理产生共鸣,这便是法治与人文关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选取了沁水政法机关的几个温情故事,让读者感受法治护航下的人文关怀。                                                                                                                                                                         ——编 者

司法护苗 守望成长

小轩和小路的父亲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脑部严重受伤,经过一年多的救治,还是撒手人寰,留下了年幼的小哥俩和上百万的医疗费。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家人陷入无限悲痛,孩子母亲想通过诉讼解决问题,但高额的费用让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无力承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找到了沁水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说明了来意。了解到两名孩子不仅未成年而且家境困难后,中心当即开通“绿色通道”,为申请人指派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律师承办此案。律师接手后着手准备起诉材料,面对受害人一年多的治疗、康复、继续治疗,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把堆的像小山一样的住院病历和各种票据进行汇总分类,不眠不休整理了三天。

此后援助中心又多次向上级申请,使两名孩子获得了4000元的爱心资助和各种文具用品。孩子的母亲激动地说:“感谢法律援助,你们不仅免费帮我们打官司,还给孩子们申请救助,让我和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每一起司法案件的处理,都是人文关怀的一次实践检验,这些举措让两个孩子在遭受重创后,依然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和关怀,彰显出法律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照。

法院单次解“限高” 助力归家探母

“法官,感谢你们帮了我这个忙,让我能及时回到辽宁照料生病的母亲!今后我一定会积极偿还所欠的债务。”近日,县法院对一起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单次解除“限高令”,在保障申请人权利的前提下,释放司法善意,解决当事人急需乘坐高铁回家照料生病母亲的燃眉之急。

张某系某农牧公司的老板,因为公司欠款被限制高消费,可远在辽宁的母亲突然生病,急需他回去照料,“限高令”如同“紧箍咒”,令其无法乘坐高铁。为此,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承办人申请暂时解除“限高”措施,以便用最快速度赶回老家看生病的母亲。

承办人认真核实相关情况,并给申请人张某做好解释工作,由于张某在执行过程中态度比较积极,一直配合法院偿还债务,根据法律规定,可以对其临时解除限制高消费措施。经综合研判并报请院领导批准后,承办人快速办理单次解除“限高令”,为张某打开了“方便之门”。

检察官帮你解开“婚姻枷锁”

2007年,沁水县固县乡村民王某与自称“李某”的女子在县民政局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后不久,“李某” 频繁离家,2010 年后彻底失联。王某独自抚养孩子,试图离婚时却发现,“李某”的身份信息皆是弄虚作假。

数年间,王某多次到民政局申请离婚,因“李某”失联无法提供到场签字或有效联系方式,被以“不符合离婚登记程序”拒绝。2023 年,他向沁水县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因“李某”下落不明,不予受理。2024 年,王某向阳城县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婚姻登记,又因超过行政诉讼最长起诉期限被驳回。王某陷入“离不掉、告不了”的绝望。

2024年 12月,王某向沁水县检察院申诉。检察官走访多部门调取材料后确认:董某虚构“李某”身份办理婚姻登记,行为已构成《关于妥善处理以冒名顶替或者弄虚作假的方式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指导意见》规定的撤销情形。

随后检察院组织公开听证,邀请人大代表、民政部门、听证员参与。听证会上,检察官出示董某真实户籍信息、公安机关注销证明及婚姻登记材料,参会人员一致同意撤销婚姻登记。随后,县检察院向县民政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撤销登记。2025 年 4 月,县民政局采纳建议,正式作出撤销王某和“李某”婚姻登记的决定。

“16年了,这个‘假妻子’终于从我的户口本上消失了……”王某握着检察官的手,难掩激动。这起持续 16 年的虚假婚姻登记案,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终于尘埃落定,困扰王某多年的“婚姻枷锁”被依法解除。

法治与人文关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法治的护航下,人文关怀得以彰显;而人文关怀又为法治注入了温度与灵魂,使其更具生命力和亲和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我们应始终坚守法治精神,弘扬人文关怀,让法理情在每一个司法案件、每一项法律制度中有机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公平正义、温暖和谐的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