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干字当头,紧紧围绕县委“三地三区五提升”总体思路,紧盯重点产业与关键领域,抓实项目、积蓄动能、创新服务、激活消费、助企纾困、聚力攻坚、砥砺奋进,有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打好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全县经济实现平稳开局,回升向好基础得到有效巩固。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8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低于全省(4.5%)0.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5.4%)1.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5位,两年平均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速高于全省(7.7%)0.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9.9%)1.9个百分点,排全市第7位,两年平均增长6.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高于全省(7.9%)5.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9%)3.0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两年平均增长1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7.7%,增速高于全省(5.9%)1.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7.2%)0.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6.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低于全省(1.2%)0.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8.8%)9.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两年平均增长-4.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821元,同比增长4.6%,增速高于全省(4.4%)0.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4.9%)0.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位,两年平均增长5.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16元,同比增长6.0%,增速高于全省(5.8%)0.2个百分点,与全市(6.0%)持平,排全市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7.1%。
二、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8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下降0.2%;第二产业增加值59.6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1.7:71.1:27.2,与去年同期(1.5:77.6:20.9)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6.5个百分点,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0.2和6.3个百分点,全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春耕备耕进展顺利
一季度,全县春耕备耕进展顺利,秋冬作物长势良好,各项农事农活稳步推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9亿元,同比增长0.2%。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态势,据市调查队反馈数据显示:生猪出栏6.1万头,增长6.8%;肉牛出栏802头,增长40.9%;羊出栏3.0万只,增长0.6%;家禽出栏387.4万只,增长1.7%。
(三)工业经济涨势放缓,优势产业拉动强劲
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0%,增速较去年全年(9.1%)回落1.1个百分点。支柱行业增长明显,其中:采矿业增长7.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7.9%。优势产业拉动强劲,能源工业增长8.3%,上拉全县工业增速8.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上拉5.9个百分点,是全县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
(四)商贸服务回暖向好,消费潜能持续释放
一季度,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2.8亿元,增长4.1%,较去年全年(3.1%)回升了1.0个百分点,呈现回暖向好态势。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亿元,增长7.7%。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05亿元,增长8.3%;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1亿元,增长5.8%。从消费类型看,全县实现商品零售8.58亿元,增长8.0%;餐饮收入1.88亿元,增长6.0%。
(五)项目投资加力提速,重点领域增长较快
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亿元,增长12.9%。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加力提速。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亿元,增长81.6%,拉动全县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13.7%,较上年同期(7.5%)加快6.2个百分点,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0.7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完成10.8亿元,增长14.4%,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2.0个百分点。
(六)建筑行业加快发展,主导企业引领明显
一季度,全年全县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647.4万元,增长184.2%,增速高于全市(12.4%)171.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其中,山西太行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晋城市兴广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77.4万元,占全县总产值的94.2%,成为稳定全县建筑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七)财政收支保持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改善
一季度,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9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节能环保支出5.4亿元,增长281.8%;教育支出1.0亿元,增长22.9%;城乡社区支出1.9亿元,增长3.3%。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支出(13项)13.0亿元,增长21.1%,占全部预算支出的76.8%。
(八)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709元,同比增长5.6%,排全市第3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821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16元,增长6.0%。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51,比上年同期缩小0.0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三、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一季度全县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恢复,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各项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稳持续向好发展的基础仍不牢固,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煤炭行业增长不达预期。受市场形式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一季度原煤企业混合均价638.2元,同比降低35.4%,主要洗煤企业混合均价648.9元,同比降低56.1%。价格大幅下降导致我县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速仅增长8.8%。二是新增入库企业量减质降。一季度,全县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共6户(指2025年月度、2024年年度入库企业),数量仅为上年同期(11户)的一半。本年新入库企业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下降0.06个百分点,拉动力较上年同期下降0.76个百分点。三是工业企业生产效益不佳。受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影响,全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利润总额为38.7亿元,同比下降15.1%。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0%,同比回落6.5个百分点。生产成本增长明显,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增加2.5元,成本增加4.7元。
(二)固投增长压力较大
一是新入库企业规模小,项目建设进度慢。一季度全县新入库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累计为28.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占新入库项目的36.8%,投资规模偏小,新入库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4%。一季度新开工大项目不足,反映出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二是制造业持续下降,产业支柱作用减弱。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完成1.3亿元,下降23.1%,虽较1-2月份(-37.6%)降幅有所收窄,但作为全县工业投资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仅为12.7%,下拉全县工业投资4.1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市场信心匮乏。一季度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低位运行,房屋施工面积持续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0.3亿元,下降58.0%,房屋施工面积完成35.1万平方米,下降33.1%。
(三)市场消费支撑不够
一是贸易行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行业贡献份额不均,支撑我县社零总额的主要是批发业和零售业,其零售额占全县限上零售总额在82%以上,住宿业、餐饮业零售额贡献份额较小。另一方面是限上企业拉动不均,全县限额以上批发业增长主要依赖兰花科创的拉动(一季度行业拉动率14.4%),其余企业发展规模仍待加速提高。二是限上单位数量、质量有待提升。全县多数经营主体发展规模较小、经营实力不强,经营效益容易受市场波动及季节变换影响,实现达标上限仍需加大培育力度。而在库单位也存在户均规模小,发展潜力不足,成长空间不大等问题。三是住餐行业增长乏力。在库的27家限上住宿餐饮单位,一季度营业额增速为负数的有14家,其中包含往年对行业拉动较大的紫金饭店、老余家火锅店,下降面达51.9%。
(四)商贸服务亟需加力。
一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大幅下降。1-2月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337.0万元,同比下降64.5%,下拉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43.6个百分点。其中6家道路运输企业,因无业务、开票等问题,5家下降幅度都在2位数。二是营业收入增速下降较多。1-2月,规上服务业营收下降41.1%,比上年回落20.8个百分点。6个行业门类有3个增速环比回落,回落幅度较高的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降64.5%,回落46.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10.1%,降幅收窄19.7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0.4%,回落1.6个百分点。三是新增单位下拉明显。1-2月,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3家新增单位实现营业收入565.3万元,下拉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速8.9个百分点,新入库的一家运输公司因开票原因,下降89.6%,影响规上服务业收入下降13.0个百分点。
四、下一步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更为精准措施,致力于创、着力于干,快马加鞭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一)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加强企业帮扶,稳定工业生产。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帮扶力度,对同类型生产经营困难重点企业,加大“一企一策”力度和深度,着力帮助企业保障生产要素、拓展市场渠道、畅通物流运输、加强经营管理,切实减轻企业在成本费用上涨、流动资金紧张、盈利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困境,实现达产增产、增收增利。二是加强企业培育,增强发展后劲。各级行业部门要通力合作,切实做好企业入规申报的指导工作,增强企业申报意愿,提高企业申报入规积极性,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高企业入规申报通过率,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能及时入规纳统。三是加强技术创新,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传统工业企业优化升级,不断推动特色优势企业提质增效,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企业产品粗加工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引导现有优势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进行供应链、产业群招商,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聚集产业群,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产销对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二)强化项目投资有效支撑
一是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快推进项目开工。推动东大郑庄里必铁路专线项目、省道366老马岭至里必段改建工程、大唐龙港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国彤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等重点项目及时开工入统。主动与发改、工信、农业、住建、审批等部门积极对接,跟踪监测未入库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及时入企业指导,做好项目入库服务工作,确保新开工项目及时入统,颗粒归仓。二是加强帮扶指导,大力提高投资后劲。要深入重点企业帮扶指导,对项目进展情况跟踪排查,对停工半停工的项目,加强部门联动,调研分析,专班专人推进,抓紧解决制约项目推进的堵点难点问题。要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梳理谋划一批战略性、基础性、支撑性和投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促进重大项目实施滚动接续。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落实开工建设条件,促进项目尽早落地开工。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
(三)持续激发市场消费潜力
一是挖掘潜力,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继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资金、税收、金融等要素支持,着力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实施汽车、家电、家装消费品更新换代,全面刺激拉动消费。积极引导大型商超、商业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举办各类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依托各类体育赛事、娱乐活动和乡村古堡游玩等活动方式,开展特色产品展销,刺激居民消费意愿,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增量。二是政策发力,助推消费提档升级。通过政策引导,以多重举措释放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点商品的消费潜力,助推消费品质升级。针对消费新趋势、新热点、新业态,聚焦以旧换新、文旅产业、家电家装、住宿餐饮等消费领域策划促销活动。接续开展促消费活动,谋划制定下一步促消费政策,投入专项资金,借助发放消费券和刷卡满减等活动,助推消费市场升温。
(四)积极发展壮大服务业经济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要深入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及时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和发展态势,特别是准达规入库企业,及时收集企业问题诉求,切实解决困扰企业经营发展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二是积极培育空白行业、单一纳统企业行业等势单力薄行业,尽早入库纳统,通过企业数据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三是及时关注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在全县的发展变化情况,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动新经济企业在现行统计制度框架下纳统入库,及时反映新经济在全县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