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统计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全县经济整体回升 持续向好仍需施策——上半年沁水县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 2025-07-02 发布机构: 县统计局

上半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聚焦政策落实狠抓服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发展新动能,全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积累增多,市场预期有所改善。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0.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水平3.8%)2.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6.6%)0.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两年平均增长6.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速高于水平6.3%)1.7个百分点于全市水平11.0%)3.0个百分点,排全市第7两年平均增长8.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7.5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分别高于水平(1.4%)全市水平(11.3%)11.9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两年平均增长17.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5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高于全省水平(6.1%)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7.0%)0.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两年平均增长4.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5亿元,同比下降5.7增速高于水平(-6.3%)0.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10.6%)4.9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两年平均增长-7.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786元,同比增长4.4%,增速高于全省水平(4.2%)0.2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水平(4.8%)0.4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位,两年平均增长4.7%。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044元,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省水平(5.5%)0.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水平(5.6%)0.5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两年平均增长6.8%。

二、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从运行态势看,“稳”的基础在巩固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6.2%(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一季度(4.2%)上升2.0个百分点,经济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44.1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2.1:73.524.4;一二三产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分别为2.0%、68.8%和29.2%,分别拉动全县GDP增长0.1、4.3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发力,为全县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整体回升向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业生产稳步推进。在一系列确保农业稳产增产政策下,全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8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3.6,增速全市第夏粮面积产量实现“双增”上半年,小麦面积为20亩,同比增长1.26%,总产量为5072.2吨,同比增长0.02%。蔬菜产业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903.1亩,同比增长9.0%;产量为1.1万吨,同比增长8.9%;其中,食用菌产量为867.4吨,同比增长2.1%。畜牧业生产势头较好。上半年,生猪出栏11.2万头,同比增长9.9%,猪肉产量8864.8吨,同比增长6.0%;家禽出栏941.8万只,同比增长8.2%,禽肉产量14288.0吨,同比增长11.3% ;肉牛出栏1384头,同比增长16.7%,牛肉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20.4%;羊出栏6.2万只,同比下降2.0%,羊肉产量886.1吨,同比下降2.1%

3.工业经济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增速较1-5月份(6.8%)上升1.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7位。其中,6月当月增长14.5%。一是采矿业支柱作用明显。上半年,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92.7%,上拉全县工业增速7.4个百分点二是能源工业拉动力最大上半年,全县能源工业同比增长8.1%,占比为99.4%,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00.4%,上拉全县工业增速8.0个百分点三是产品产量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原煤2055.4万吨,同比增长10.5%;洗煤1077.9万吨,同比增长1.2%;液化天然气39.5万吨,同比增长1.6%;煤层气3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发电量1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

4.服务业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4.1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于全市水平(6.6%)0.4个百分点,排位较上个季度提高2位一是批发业增速亮眼,重点企业贡献突出。上半年,全县批发业零售增加值完成7.9亿元,增长14.7%(全市第1),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10.9%,拉动GDP增长0.7个百分点。从主要支撑看,21家限上批发企业完成销售额109.3亿元,增长11.7%,排名全市第2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8.7个百分点。其中,山西兰花科创销售有限公司销售额增长11.4%,占全县限上批发业销售额的比重为66.4%,贡献率65.3%。对全县批发业销售额增长贡献突出。二是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增长。上半年,全县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2亿元,增长13.6%,排名全市第1位,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8.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从主要支撑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物业管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83.3%、26.6%、24.2%,分别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1.9、0.8、1.8个百分点。三是非营利性服务业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县非营利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9.2亿元,增长4.3%,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8.0%,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从主要支撑看,1-5月,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库企业2家,占规上服务业企业个数的15.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2%,起到了良好的“压舱石”作用。

(二)从运行质量看,“好”的因素在积累

1.投资总量发展较好。上半年,全县一产投资完成2.7亿元,增长22.7%,比上年同期21.8加快0.9个百分点,投资额占比4.7%,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全县二产投资完成43.1亿元,增长24.1%,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28.0亿元,增长20.1%,比上年同期16.2加快3.9个百分点,拉动全县投资增长9.2个百分点。建安工程占主体地位上半年,建安工程投资完成42.7亿元,增长10.7%,占比74.2%;产业投资完成47.1亿元,增长26.8%,占比为81.9%,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9.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10.0%,占比为20.0%,拉动全县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2.财政收支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完成19.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0亿元,其中,个人所得税增长19.8%,资源税增长7.0%,非税收收入完成9.5亿元,下降1.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亿元,增长14.1%。

3.金融运行稳健有力。上半年,全县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实现了“双增”。各项存款余额250.5亿元,较年初增长7.2%,增加1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8.9亿元,较年初增长12.9%,增加18.2亿元。

(三)从发展后劲看,“新”的动能在成长

1.能源供应基础持续巩固全县不断加大生产力度,持续推进能源增产任务落实。上半年,全县原煤产量2055.4万吨,同比增长10.5%;其他洗煤产量1077.9万吨,同比增长1.2%;煤层气产量32.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液化天然气产量39.5万吨,同比增长1.6%。

2.产业投资支撑有力上半年,产业投资完成47.1亿元,增长26.8%,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1.9%;民间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10.0%,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0%;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2亿元,下降5.0%,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2%。

3.新能源技术广泛推广。上半年,工业发电量1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其中,火力发电下降9.7%,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37.3%、 26.9%。目前,工业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达44.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发电量增长11.5%。

4.消费市场不断回暖。上半年,全县限上商品零售完成3.6亿元,增长15.3%。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增长9.7%,饮料类增0.7%,烟酒类增长23.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5%,日用品类增长345.1%。限上吃穿用合计完成零售额1.7亿元,增长26.3%,拉动限上消费零售额增长10.7个百分点。

(四)从发展需求看,“进”的力度在加大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半年,全县288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57.5亿元,同比增长13.3%从项目建设规模看,5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94个,完成投资50.4亿元,增长10.5%,占比87.7%,占比最高,拉动全县投资增长9.4个百分点;500-5000万元的项目183个,完成6.2亿元,增长68.1%,占比10.8%,拉动全县投资增长5.0个百分点;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项目11个,完成0.9亿元,下降39.2%,占比1.5,下全县投资1.1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2.7亿元,增长22.7%,占比4.7%,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3%,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43.1亿元,增长24.1%,占比75.0%,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24.3%,拉动全县投资增长1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11.7亿元,下降15.4%,占比20.3%,下拉全县投资4.2个百分点。从投资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完成42.7亿元,增长10.7%,占比74.2%,占主体地位;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6.1亿元,增长37.4%,占比10.6%;其他费用完成8.7亿元,增长12.6%,占比15.2%。

2.市场消费稳步恢复。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亿元,增长7.5%,一季度7.7%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完成3.9亿元,增长1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1%)1.7个百分点一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在限额以上商品中,粮油、食品类增长9.7%,饮料类增长0.7%,烟酒类增长23.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5%,日用品类增长345.1%。二是汽车类消费成为限上消费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汽车类单位实现商品零售额5478.2万元,增长66.1%,占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的13.9%,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4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558.0万元,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46.7%。三是升级类消费增势良好。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商品、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4%、18.1%、19.7%、31.3%和78.0%。

(五)从民生保障看,“强”的态势在延续

1.民生投入继续加大上半年,全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支出(13项)24.4亿元,增长14.8%,占全部预算支出的77.5%。

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全县上下进一步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措施,着力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085元,增长4.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786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044元,增长6.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79,比上年同期缩小0.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上半年我县经济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宏观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实现持续向好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应对以下方面问题重视关注。

(一)工业发展存在短板

一是煤炭行业增长不足。受市煤炭价格下跌影响,上半年原煤开采企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12.3%;主要洗煤企业总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10.6%。导致我县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速仅增长10.3%。二是新增入库工业企业量减质降。上半年,全县新入库规上工业企业共7户,数量仅为上年同期(11户)的一半。本年新入库企业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上升0.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下降0.95个百分点,缺少产值高且拉动强劲的大企业。三是工业生产效益不佳。受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影响,利润总额下降较大,全县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27.6亿元,同比下降32.2%;企业利润率同比回落,全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0%,同比回落2.7个百分点;同时生产成本增长明显,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增加1.8%,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增加6.2%。

重点行业久高不下

一是行业耗占比仍居高位上半年,煤炭、煤层气、电力三大重点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4.6万吨标准煤,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的95.7%,掌控着全县规模工业经济及能源消费趋势。二是煤炭行业对能耗拉动相对较大上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达10.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2.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5.4个百分点。三是能源消费增速快于产量增速。原煤生产能耗增速超出产量增速12个百分点,洗煤环节能耗增速高于产量增速11.2个百分点煤层气开采能耗增速较产量增速4.2个百分点,液化环节能耗增速超出产量增速1个百分点。

)固投增长后劲不足

一是在库重大项目接续不足。上半年,全县在库项目288个(含房地产项目11个),亿元以上项目78个,亿元以上项目中有一半的项目已经完成50%以上的投资进度,超过三分之一的项目已经进入到项目建设后期或收尾阶段,投资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二是制造业投资持续下滑。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完成5.2亿元,下降12.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仅为12.0%,下拉全县投资1.5个百分点,持续的下滑直接影响全县工业投资甚至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三是房地产开发市场持续低迷。上半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0.9亿元,下降39.2%,房屋施工面积完成37.9万平方米,下降29.9%,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四是基础设施行业投资下行。上半年,新入库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减少,在库项目多处于收尾阶段,导致增量不足。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2亿元,下降5.0%,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4.2%,下拉全县投资0.8个百分点。

建筑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一是业务领域集中单一。全县建筑业总产值行业较为传统,土木工程完成产值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4.8%;房屋建筑业完成产值占全县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5.2%,企业过度扎堆少数领域。二是零产值企业占比较高。全县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中有10家产值零,贡献为零,占比为47.6既拉低了区域建筑业整体发展效能,也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衡。三是企业资质结构威胁市场稳定。全县21家建筑业企业中,13家为贰级资质,5家为贰级临时资质,3家为叁级资质。其中,贰级临时资质及叁级资质企业面临资质到期退库风险,对行业平稳发展构成显著挑战。

)商贸服务业表现乏力

一是限上单位增长乏力上半年全县96家限额以上单位中37家单位销售额(营业额)下降,下降面38.5%。其中,上半年批发业销售额负增长的有14家,占比为66.7%,煤炭批发业负增长的有4家,占比为66.7%;二是限上消费结构不优上半年,全县限额以上14类商品中,77,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家具类下降10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60.9%,化妆品类下降28.7%,限额以上商品零售类值不平衡矛盾突出,商品类别主要集中于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占全县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25.4%,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影响最大。三是住宿业、餐饮业增速放缓。上半年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9.4%,较去年(62.1%)回落52.7个百分点;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9.2%,较去年13.6%)回落4.4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山西京城故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沁水县昱诚酒店,降幅分别为33.5%、16.4%。

四、下一步建议

(一)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工业占全县经济的73%以上,要确保经济稳中有进,首先必须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既要立足当下“稳增长”,通过政策托底缓解企业燃眉之急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帮扶力度;更要着眼长远“谋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切实做好企业入规申报的指导工作,增强企业申报意愿,提高企业申报入规积极性,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跟踪服务指导,从根本上增强工业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唯有供需两端发力、内外循环畅通、政企协同联动,才能确保工业经济行稳致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统筹“稳增长”与“促转型”、“保安全”与“降碳排”,既要通过短期调整优化供给结构、缓解供需矛盾,更要通过长期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督促企业完善能源采购、加工和消耗台账。建立企业节能评估常态化机制,指导企业定期开展生产环节节能诊断,动态识别能效短板,实施精准化改进措施。同步搭建行业能源管理信息平台,促进企业间经验互鉴与协同创新,持续提升节能工作实效,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计划,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三)强化固投项目支撑力

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东大郑庄里必铁路专线项目、省道366老马岭至里必段改建工程、大唐龙港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国彤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等重点项目及时开工入统,要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建设。二是确保房地产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政策措施落实,加大对问题项目纾困力度,修复市场信心,尽最大努力使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有所收窄,努力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同住宅产业发展相协调。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扭转基础设施投资负增长局面,加快推进全县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保民生、稳投资、拉内需的目的,为全县经济发展奠定良性基础。

(四)稳固建筑业生产

加强对建筑企业的培育、帮扶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加大本地建筑企业政策引导,关注新兴业务领域,鼓励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拓展业务范围。激活县域和乡村建设市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冷链物流设施等民生工程,拓展建筑业下沉市场空间。支持县域城镇化补短板,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县域建筑需求增长。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工程承揽能力。引导企业通过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强化资源集约管理,通过需求牵引、政策托底、技术赋能,推动建筑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韧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五)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抓好月度新增入库工作。梳理达限单位名单,加大限上企业的培育力度。提高企业入库积极性和配合程度,推动企业及时纳限。持续释放促消费政策红利继续宣传国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重点做好汽车、家电、家装及3C数码产品等消费领域以旧换新和消费促进活动,进一步加力扩围实施换新政策,加大活动宣传力度,强化部门协同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及时研判,精准调度,促进全县服务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确保服务业增速继续领跑全市。同时,发改、交通、人社等部门要关注本行业使用的错月基础指标,继续加大对负责行业1-8月份、1-11月份上报数据的监测力度,为前三季度和全年目标提供最大支撑。

总体来看,上半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态势,经济运行持续恢复、整体回升。下一步,全县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以赴做好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促发展各项工作,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