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0521012445090F626/2022-00017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 成文日期: | |
标 题: | 山西省伤残抚恤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 2022年07月19日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管理的伤残抚恤工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伤残抚恤管理办法》等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伤残抚恤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主管本辖区伤残抚恤工作,负责伤残抚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公布有关评残程序和抚恤金标准。
第二章 残疾等级评定范围
第四条 本细则适用于户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对象:
(一)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退出现役的军人,在服役期间因病评定了残疾等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
(二)因战因公负伤时为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
(三)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
(四)为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人员;
(五)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伤残抚恤的其他人员。
前款所列第(三)、第(四)、第(五)项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应当认定视同工伤的,不再办理因战、因公伤残抚恤。
第五条 本细则第四条所列人员符合《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及有关政策中因战因公致残规定的,可以认定因战因公致残;个人对导致伤残的事件和行为负有过错责任的,以及其他不符合因战因公致残情形的,不得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
第三章 残疾等级评定类别
第六条 评定残疾等级包括新办评定残疾等级、补办评定残疾等级、调整残疾等级。
新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本细则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认定因战因公残疾性质,评定残疾等级。属于新办评定残疾等级的,申请人应当在因战因公负伤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年内提出申请。
补办评定残疾等级是指对现役军人因战因公致残未能及时评定残疾等级,在退出现役后依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认定因战因公残疾性质、评定残疾等级。
调整残疾等级是指对已经评定残疾等级,因原致残部位残疾情况变化与原评定的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人员调整(包括提高、降低和维持)残疾等级级别;对达不到最低评残标准的可以取消其残疾等级。属于调整残疾等级的,应当在上一次评定残疾等级1年后提出申请。
第七条 伤残人员以军人、人民警察或者其他人员不同身份多次致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上述顺序只评定一种伤残身份,发给一种证件,并在伤残证件变更栏上注明历次致残的时间和性质,以及合并评残后的等级和性质。
致残部位不能合并评残的,可以先对各部位分别评残。等级不同的,以重者定级;两项(含)以上等级相同的,只能晋升一级。
多次致残的伤残性质不同的,以等级重者定性。等级相同的,按因战、因公、因病的顺序定性。
第四章 残疾等级评定程序
第八条 申请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帮助申请,下同)申请评定残疾等级,有工作单位的应当向所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当严格审查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及相关资料,符合条件的出具书面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连同相关材料一并报送申请人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没有工作单位的或以原致残部位申请评定残疾等级的,可以直接向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出申请。
第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有关申请材料进行逐一核对登记。对身份证明材料的复印件应当核验原件,并由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对相关档案、证明和医疗证明材料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如发现有涂改痕迹或其它可疑之处时,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必须严格审查。
(一)对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充完善。
(二)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在报经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应当填写《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向申请人签发《受理通知书》,并在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知本人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以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对属于因战因公导致的残疾情况进行鉴定,由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根据《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出具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
(三)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收到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签署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出具评残报告(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所在单位意见、相关资料的调查核实情况及本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意见等,报告中须注明调查人员姓名职务并本人签字),对申请人拟定残疾等级,在《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由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印章,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一并报送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负伤条件的,或者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补评或者调整残疾等级标准的,属于本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人员,应当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相关规定上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本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因战因公负伤条件的,或者经医疗卫生专家小组鉴定达不到新评或者调整残疾等级标准的,应当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退还申请人或者所在单位。
第十条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调阅核查相关材料原件。
(一)对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逐级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充完善。
(二)对符合条件的,在《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上签署意见,由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印章;并于收到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材料报送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属于本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人员,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相关规定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属于本实施细则第四条第一款第(一)项以外的人员,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逐级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一条 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报送的材料进行审查。
(一)对材料不全或者材料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逐级一次性告知申请人补充完善。
(二)对符合条件的,逐级通知申请人到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残情医学鉴定。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医疗卫生专家小组出具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审查无误后,逐级通知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申请人评残情况进行公示。
公示内容应当包括致残的时间、地点、原因、残疾情况(涉及隐私或者不宜公开的不公示)、拟定的残疾等级以及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系方式。公示应当在申请人所在单位或居住地进行,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期满后,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公示中反馈的意见进行核实并出具公示情况报告,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公示的意见进行审核,在《残疾等级评定审批表》上签署审批意见,加盖印章。对符合条件的,逐级通知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申请人基本信息录入优抚信息系统,办理伤残人员证(调整等级的,在证件变更栏处填写新等级),于公示结束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发给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三)对不符合条件的,填写《残疾等级评定结果告知书》,连同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于收到材料之日或者公示结束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逐级退还申请人或者其所在单位。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受理残疾等级评定申请后,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残疾等级评定。
(一)需要以有关部门对相应事件的结论为依据,而有关部
门尚未作出结论的;
(二)申请人在尚未进行残情鉴定时死亡的;
(三)申请人拒不配合残情医学鉴定,不按要求完成相关检查的;
(四)由于其他不可抗力导致残疾等级评定难以进行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除前款第(二)项以外,中止情形消失的,应当恢复残疾等级评定程序。中止残疾等级评定的时间不计入残疾等级评定的期限。
第十三条 申请人在设区的市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残情鉴定后死亡的,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继续履行残疾等级评定程序。
第五章 残疾等级评定材料
第十四条 申请人申请残疾等级评定应当提供以下基础材料:
一、书面申请。应当由申请人提出;内容包括本人基本情况、致残情形、申请理由及依据等。
二、单位报告。由申请人所在单位出具,并加盖单位公章。内容包括:评残对象基本情况、负伤时所在单位及身份、致残时间、地点、原因(包括负伤时工作状态和具体负伤情节)、受伤部位及目前伤残情况以及单位意见等。
三、身份证明。
1.身份证、居民户口簿复印件;
2.本人近期二寸免冠蓝底彩色照片4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
3.人民警察须提供公安部监制的“人民警察证”、公务员登记表、授衔命令正式文件等复印件,复印件应当加盖单位人事部门公章;
4.退役军人应当提供退役证件(或退役军人登记表)复印件;
5.调整残疾等级应当提供伤残证复印件(伤残证原件可随公示报告一同上报);
6.其他人员提供可证明身份的有效证件。
第十五条 申请新办评定残疾等级,除提供第十四条所列基础材料外,还应当提供以下证明因战因公致残经过证明和加盖出具单位相关印章的门诊病历原件、住院病历复印件及相关检查报告等。
(一)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负伤,属于交通事故负伤致残的,应提供公安交警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判决书》;属于因医疗事故致残的,应提供具有鉴定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医疗事故责任认定书;属于因职业病致残的,应提供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职业病诊断意见书;属于其他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应提供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公务证明,调解协议书、民(刑)事判决书等证明材料。
(二)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须有县级(含)以上人民武装部门(军分区)或团级(含)以上预备役部队出具的军事训练方案、参战参训负伤证明。
(三)为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致残的人员,须有县级(含)以上相关机构出具的说明其身份、负伤时间、地点、部位、详细经过的报告,相关部门的表彰材料,公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所作的讯问笔录、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等。
(四)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致残的人员,须有县级(含)以上相关机构出具的说明其身份、负伤时间、地点、部位、详细经过的报告以及相关部门的表彰材料。
第十六条 申请补办评定残疾等级,除提供第十四条所列基础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因战因公致残档案记载或者由申请人服役期间原所在部队体系医院出具的能说明其负伤致残原因、残疾情况的病情诊断书、出院小结或者门诊病历原件、加盖出具单位相关印章的住院病历复印件。
1.退役军人个人正式档案中所在部队做出的法定有效的涉及其本人负伤的原始情况、治疗情况及善后处理情况等确切书面记载。
2.因医疗事故致残的,需提供军队后勤卫生机关出具的医疗事故鉴定结论。
3.职业病致残的,申请人需提供直接从事该职业病相关工作经历的原始记载;申请人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需调查核实其退役后职业病接触史并出具书面报告。
第十七条 申请调整残疾等级,除提供第十四条所列基础材料外,还应当提供换证表、评残审批表等原评定残疾等级的档案材料及近6个月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就诊病历及医院检查报告、诊断结论等。
第十八条 相关因公因战致残证明、档案记载或原始医疗证明等材料应当提供原件,如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提供复印件,但需加盖出具单位或部门公章并说明档案、病历的出处、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及经办人姓名,经办日期。
第六章 残疾医学鉴定
第十九条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对属于因战因公导致的残疾情况进行医学检查,检查结果应当客观真实、书写规范、表述清晰;同时,组建本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按照《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出具残疾等级鉴定意见,鉴定意见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引用条款,由三名以上医疗卫生专家小组成员共同签署。省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的鉴定意见为最终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通知当事人到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残情医学鉴定,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本级医疗卫生机构残疾医学鉴定进行监督指导。
第二十一条 职业病的残疾情况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作出;精神病的残疾情况鉴定由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二级以上精神病专科医院或省级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或者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医疗卫生专家小组作出的残疾等级医学鉴定意见有异议的,可以逐级申请到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重新进行鉴定。
第七章 伤残证件和档案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伤残证件的发放种类:
(一)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
(二)人民警察因战因公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
(三)退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人员在职期间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消防救援人员证》;
(四)因参战、参加军事演习、军事训练和执行军事勤务致残的预备役人员、民兵、民工以及其他人员,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预备役人员、伤残民兵民工证》;
(五)其他人员因公致残的,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公伤残人员证》。
第二十四条 伤残证件由国务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统一制作。证件的有效期:15周岁以下为5年,16-25周岁为10年,26-45周岁为20年,46周岁以上为长期。
第二十五条 伤残证件有效期满或者损毁、遗失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申请换发证件或者补发证件。伤残证件遗失的须本人登报声明作废3个月后申报。
(一)申请换发、补发伤残证件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书面申请。包括基本情况、原负伤致残时间、地点、原因、伤残部位及换证(补证)原因等;
2.伤残证原件(伤残证件遗失的须提供本人在报纸上刊登的作废声明);
3.本人近期二寸免冠蓝底彩色照片4张(人民警察须着制式服装),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
4.原评定残疾等级的审批材料、档案记载资料原件;
5.县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出具的换证(补证)书面报告。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原负伤致残时间、地点、原因、受伤部位及换证(补证)原因等;
6.伤残人员换证补证审批表(一式三份),按内容要求如实填写,县(区)、市要由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印章。
(二)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新办理的伤残证件逐级发给申请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
项。
第二十六条 伤残人员前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定居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定居前,应当向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出申请,由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变更栏内注明变更内容。对需要换发新证的,“身份证号”处填写定居地的居住证件号码。“户籍地”为国内抚恤关系所在地。
第二十七条 伤残人员死亡的,其家属或者利害关系人应及时告知伤残人员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注销其伤残证件,并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对申报和审批的各种材料、伤残证件应当有登记手续,建立完善台账。送达的材料或者证件,均须挂号邮寄或者由申请人签收。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建立伤残人员资料档案,要指定专人负责,专柜保管,一人一档,长期保存,定期进行查对完善。
第八章 伤残抚恤关系转移
第三十条 残疾军人退役或者向政府移交,必须自军队办理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60日内,向户籍迁入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必须进行审查、登记、备案。
残疾军人自军队办理退役手续或者移交手续后时间超过3年未向户籍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申请转入抚恤关系的,不再办理伤残抚恤关系转移。
(一)办理伤残抚恤关系转移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申请;
2.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本人近期二寸免冠蓝底彩色照片4张;
3.《残疾军人证》原件、军队相关部门监制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原件、《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原件;
4.退役证件复印件或者移交政府安置的相关证明;
5.县级退役军人事务局出具的伤残抚恤关系转移书面报告。包括:对象基本情况、原负伤致残时间、地点、原因、受伤部位及抚恤关系转移的原因等;
6.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一式三份),按内容要求如实填写,县(区)、市要由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印章。
(二)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残疾军人残疾情况及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可以复查鉴定残疾情况。认为符合条件的,将《残疾军人证》及有关材料逐级报送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查无误的,在《残疾军人证》变更栏内填写新的户籍地、重新编号,并加盖印章,将《残疾军人证》逐级通过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还申请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如复查鉴定残疾情况的可以延长到30个工作日。
《军人残疾等级评定表》或者《换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申报审批表》记载的残疾情况与残疾等级明显不符的,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暂缓登记,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通知原审批机关更正,或者按复查鉴定的残疾情况重新评定残疾等级。伪造、变造《残疾军人证》和评残材料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收回《残疾军人证》不予登记,并移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
第三十一条 伤残人员跨省迁移户籍时,应同步转移伤残抚恤关系。
(一)迁出本省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申请;
2.身份证和迁入地户口登记簿复印件;
3.《残疾军人证》原件、伤残档案原件;
4.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一式三份),按内容要求如实填写,并加盖印章。
迁出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对伤残人员档案进行审核完善,并逐级报送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核无误后,逐级退还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伤残档案密封,同迁入地户口簿复印件以及《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发送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
迁出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邮寄伤残档案时,应当将伤残证件及其相关的评残审批表或者换证表复印备查。
(二)迁入本省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个人申请;
2.身份证和户口登记簿复印件;
3.《残疾军人证》原件、伤残档案原件;
4.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一份,按内容要求如实填写,并加盖印章;
5.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审批表(一式三份),按内容要求如实填写,县(区)、市要由分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印章。
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收到上述材料和申请人提供的伤残证件后,经审核认为符合条件的,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向迁出地省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核实无误后,在伤残证件变更栏内填写新的户籍地、重新编号,并加盖印章,逐级通过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还申请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 伤残人员省内迁移的,迁出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根据伤残人员申请及其伤残证件和迁入地户口簿,将伤残档案、迁入地户口簿复印件以及《伤残人员关系转移证明》,上报本市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同意后,发送至迁入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
迁入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收到上述材料和申请人提供的伤残证件后,逐级上报省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省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伤残证件变更栏内填写新的户籍地、重新编号,并加盖印章,逐级通过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发还申请人。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本级需要办理的事项。
第九章 抚恤金发放
第三十三条 伤残人员从被批准残疾等级评定后的下一个月起,由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照规定予以抚恤。伤残人员抚恤关系转移的,其当年的抚恤金由部队或者迁出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发给,从下一年起由迁入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按当地标准发给。由于申请人未及时进行伤残抚恤关系转移等原因造成抚恤金断发的,不再补发。
第三十四条 在境内异地(指非户籍地)居住的伤残人员或者前往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定居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定居的伤残人员,经向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后,其伤残抚恤金可以委托他人代领,也可以委托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存入其指定的金融机构账户,所需费用由本人负担。
第三十五条 伤残人员本人(或者其家属)每年应当与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系一次,通过见面、人脸识别等方式确认伤残人员领取待遇资格。当年未联系和确认的,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当经过公告或者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及时联系、确认;经过公告或者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后60日内仍未联系、确认的,从下一个月起停发伤残抚恤金和相关待遇。
伤残人员(或者其家属)与其户籍地(或者原户籍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重新确认伤残人员领取待遇资格后,从下一个月起恢复发放伤残抚恤金和享受相关待遇,停发的抚恤金不予补发。
第三十六条 伤残人员变更国籍、被取消残疾等级或者死亡的,从变更国籍、被取消残疾等级或者死亡后的下一个月起停发伤残抚恤金和相关待遇,其伤残人员证件自然失效。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给予警告,停止其享受的抚恤、优待,追回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残情的;
(二)冒领抚恤金的;
(三)骗取医药费等费用的;
(四)出具假证明,伪造证件、印章骗取抚恤金和相关待遇的。
第三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依据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公安机关发布的通缉令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对具有中止抚恤、优待情形的伤残人员,决定中止抚恤、优待,并通知本人或者其家属、利害关系人。
第三十九条 中止抚恤的伤残人员在刑满释放并恢复政治权利、取消通缉或者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后,经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关系人)申请,并经县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查符合条件的,逐级上报省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审查无误后逐级将伤残证件发还申请人。从审核确认的下一个月起恢复抚恤和相关待遇,原停发的抚恤金不予补发。办理恢复抚恤手续应当提供下列材料:本人申请、户口登记簿、司法机关的相关证明、伤残档案原件、伤残证件原件。需要重新办证的,按照证件丢失规定办理。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四十一条 因战因公致残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部队现役干部转改的文职人员,因参加军事训练、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作战支援保障任务致残的其他文职人员,因战因公致残消防救援人员、因病致残评定了残疾等级的消防救援人员,退出军队或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后的伤残抚恤管理参照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未列入行政编制的人民警察,参照本实施细则评定伤残等级,其伤残抚恤金由所在单位按规定发放。
第四十三条 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