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沁医健康大讲堂,我是主持人张旭芳。随着时间一天天进入盛夏,三伏天即将来临,炎热和暑气也将要充斥在我们周围,此时,防暑成了这个季节首要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正确的防暑避暑呢,今天我们请到了沁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王恒恒,请他从药学角度为我们讲解夏日防暑避暑中大家可能关心的几个问题,王药师,你好!
王恒恒: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王恒恒。
主持人:王药师,今天您从药学角度为我们讲解防暑问题,那么夏天哪些药会让身体更怕热?
王恒恒:其实有不少药物都会干扰人体正常散热机制。比如常见的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就是扑尔敏,它会抑制神经对汗腺分泌的调控,使出汗量明显减少。一般来说,汗液蒸发带走热量是人体一种最主要的散热方式,出汗少就容易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进而引发中暑。还有像日夜百服宁、新康泰克这些含伪麻黄碱的感冒复方制剂,颠茄片这些抗胆碱药也会导致出汗减少。此外,部分降压药如可乐定,一种中枢性降压药,可能会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影响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这些药物都会使人增加中暑风险。所以,服用这些药物期间,建议避免正午外出,若出现异常燥热感,应立即入院就诊。
主持人:好的,王药师,那如果不幸中暑了的话,我看有些人会吃退烧药,想把体温降下来,这种方法合理吗?
王恒恒:其实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患者,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中暑和普通发热有着本质区别。中暑是处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产热速度远超散热速度,导致体温调节中枢不堪重负而 “罢工” 。而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这些,主要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针对的是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发热,对中暑没有什么效果。甚至还有些人服用退烧药后为了更快捂一身汗而盖上厚被子,这样的话可能会加重中暑的症状,正确做法是,发现中暑后,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颈部等大动脉处,或用 30℃左右的温水擦拭全身,帮助快速散热。同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若症状严重,就需要立刻就医。
主持人:好的,所以中暑吃退烧药是一个误区,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说起吃药呢,夏天许多人就算没有中暑,也会喝藿香正气水来预防,请问藿香正气水能预防中暑吗?
王恒恒:藿香正气水并不能预防中暑。它的主要成分比如藿香、紫苏、厚朴这些,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更适合缓解中暑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而且,一般藿香正气水中酒精含量高达 40% - 50% ,服用后开车,也可能被检测出酒驾,相信大家也看过不少这样的新闻。那么想要预防中暑,还是应该主动避开 11 点至 15 点的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可以穿戴防晒衣、宽檐帽,打遮阳伞,或者带一个便携的小风扇;日常要多喝常温白开水、淡盐水,可以每隔 15 - 20 分钟饮用 100毫升左右,才能有效预防中暑。
主持人:原来藿香正气水不能有效预防中暑,只是可以缓解中暑的症状,那么王药师,夏天除了藿香正气水,大家常用的还有清凉油、风油精这些,这些能多用吗?
王恒恒:清凉油、风油精虽能带来清凉感,缓解蚊虫叮咬后的不适,但也不宜多用。它们含有的樟脑、薄荷脑等成分,涂抹过量会过度刺激皮肤,一些皮肤敏感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起疹等过敏反应。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皮肤厚度比成人的薄,代谢功能也尚未发育完全,过量使用时,樟脑成分易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头晕、嗜睡,甚至抽搐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成人每天涂抹 1 - 2 次,每次取绿豆大小即可;给孩子使用时,应选择儿童专用的低浓度产品,或稀释后少量涂抹在衣角、袖口这些地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主持人:好的,王药师,那么除了儿童以外,还有哪些人群在防暑时要特别注意呢?
王恒恒:一般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在夏季防暑用药时需格外小心。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汗腺功能减弱,散热能力仅为年轻人的 60%左右;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善,对高温耐受性差;而孕妇在孕期新陈代谢加快,基础体温比常人高 0.5℃左右,这三类人群本身就容易中暑。此外,正在服用降糖药、安眠药、降压药等慢性病药物的人,药物可能影响身体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所以这些人群在夏季都应加强防中暑的意识,建议这些人群夏季应每天保证1.5 - 2 升的饮水量,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果是在服药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就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主持人:好的,感谢王药师的精彩分享,夏季防中暑需将科学用药与日常防护紧密结合。家庭备药可选择藿香正气水、或者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胶囊,除合理用药外,主动预防更为关键:高温时段减少外出,外出时穿戴防晒衣物、佩戴遮阳帽;及时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避免脱水;室内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降温。备药是应对中暑的重要防线,但科学认知与主动防护才是避免中暑的核心。最后,如果大家在防中暑方面或者用药方面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入院咨询,我们会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和用药指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