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端氏镇

端氏镇苏庄村:塑造劳动精神IP 赋能乡村特色发展

发布日期: 2024-08-01 发布机构: 端氏镇

苏庄村地处端氏东两公里处,位于太行一号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是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全村面积3.9平方公里,辖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65户575人,党员31名。去年以来,在“千万工程”经验的引领下,村“两委”制定了“支部领办合作社、挖掘红色文化引流、依托开发区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思路,谋定运用国务院“一张奖状”的效应,以塑造、擦亮“劳模精神”这张名片为起点,在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依托本村特有文化资源,打造文旅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美丽经济,开启了劳模故里振兴之路。

一、综合整治:打造一个整洁的环境

如何让一个“无基础、无特色、无资源”的“三无”村走向乡村振兴?村“两委”多次讨论后,决策从环境整治入手,分三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从而改变村内“脏乱差”面貌。第一步,拆。过去村内遍布残垣断壁、鸡圈猪圈、陈年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近年来,大力实施“三清一拆”行动,拆除残垣断壁30余处,鸡圈猪圈50余处,清理陈年垃圾130余处,从根本上改变了杂乱无序的面貌。第二步,改。过去村内污水基本靠蒸发、流入河道,天热时苍蝇乱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为改变这一状况,以村道沿线为重点,以农户旱厕改造为突破口,重点实施了污水管网、自来水管网、旱厕改造等“三改”工作,拆除旱厕160余座,修建公厕7座,从而实现了从“恶臭难闻”到“卫生健康”的转变。第三步,建。在前两步“拆、改”人居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大力实施雨污分流、街巷提升、四线入地、绿化亮化等综合提升工程,进一步推动整村环境和景观提升,实现整洁秀美。

二、挖掘特色:讲好一张奖状的故事

在人居环境大变样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开发区在家门口、高速路口在村边的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吸引人流成为关键。村“两委”经多次讨论、召开座谈会,决定以1958年周恩来总理亲手颁发的那一张奖状为切入点,分三步建设“五十年代记忆文旅场景”,从而实现引流作用。

第一步,规划

村“两委”第一时间遴选规划公司,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和村内老人召开座谈会,群策群力,决定建设国务院奖状雕塑、恢复老支部书记李自成故居等场景,建设劳模、劳动、工匠精神展厅等,打造核心文化品牌。

第二步,建设

围绕村内老广场、老书记故居、老槐树等,大力开展“一清一改一提升”,并从摄影特色吸睛入手,打造了奖状雕塑、青春广场、青春小院、书记故居等节点,串点成线、连片成景,打造辐射带动强的党建文化展示基地。

第三步,授课


围绕“建设红色基地一片红,创新红色教育一堂鲜”思路,以先后64次出席中央、省、市、县模范标兵会议的老书记李自成先进事迹为核心,挖掘一批苏庄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开发“槐树下话党恩”“永远的怀念:追忆老书记李自成”“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精品党课,吸引党员干部培训、中小学生研学,传承劳动精神。目前,已接待党员干部参观10批次400余人。

三、面向未来:探索一条发展的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乘风破浪的新苏庄,怎么干?村“两委”决定用毛主席的一句话作答:“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村党支部立足客观现实,充分尊重群众意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在“支部领办合作社,挖掘红色文化引流,依托开发区发展服务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扩大党支部领办的青春大队服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在“五十年代记忆文旅场景”核心点的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恢复豆腐坊、榨油坊、牲口棚、夯土地等生产场景,增加趣味性、体验性。同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村民以“房屋、土地”等入股,统一建设“50年代主题餐饮一条街”,村集体统一提供装饰材料、餐饮用品、对外宣介等,打造沁水经济开发区的会客厅,将参观者、研学者、产业工人等各类人群变为消费者,达到壮大集体、村民增收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新奋斗。现在的苏庄村正在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和龙头、美丽乡村为底色、未来乡村为愿景、共同富裕为追求,致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构建“面向未来、奔赴共富、呈现和美”的乡村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