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嘉峰镇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嘉峰镇:逐梦乡野 在风雨中品“酸甜苦辣”(到村工作大学生韩奇琪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 2025-03-25 发布机构: 嘉峰镇

逐梦乡野 在风雨中品“酸甜苦辣”

——晋城市沁水县到村工作大学生韩奇琪典型案例

韩奇琪,男,大学本科学历,2019年10月参加工作,沁水县到村工作大学生,现任嘉峰镇潘河村村委主任助理。

潘河村位于嘉峰镇东北部,总面积6.3平方公里,由6个自然村组成,全村313户853口人。村庄规模虽小,但集聚了中联、亚美等中大型企业在此驻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3万元。该村独有的“七须黄花菜”种植历史悠久、畅销各地。

到村工作以来,他认真履行潘河村村主任助理工作责任,积极融入潘河村建设发展的新环境,参与巩固衔接、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厕所革命、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全面了解村情,深入田间地头、走向群众,两年多的到村任职经历让他不断练就“能干事”的过硬本领,努力完成身份的转变,实现青春的“蝶变”。

    成长从零开始做起。到村工作初始,在多数村民眼中,他是一名“派下来”的年轻干部,农村工作经验不足,要了解到工作的具体情况,并且干好工作还需要“依赖”村干部。而他也有种自己是“外人”的感觉,初次尝到了到村工作的“酸涩”。所有的陌生感都源自于不熟悉、不了解,走访入户和接待群众让他渐渐熟悉了村庄的基本情况,也让他学习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借着开展民情民意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的机会,他详细了解到村庄发展情况,进一步加深了对村情民情的掌握以及对到村工作的认知;借着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一饮水”及收入测算入户排查机会,他走进马凹、下潘河2个自然村83户家中与村民面对面交谈,借着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的机会,跑遍6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排查举证撂荒地18处,132.55亩,逐渐经历的一切让他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得到快速成长。

收获从点滴中积累。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琐碎繁忙,从政策宣传、环境整治,到邻里纠纷调解、农业生产指导,每一项都关乎着村民的切身利益。他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护林防火、防汛抗旱、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工作,尽己之力推动各项事关民生发展、村庄建设的工作有序推行。

    这中间有两件事让他感触最深,一件是在担任报账员之初,因自己对村民还未完全了解以及不够细致认真,导致一笔钱款错误的发放到了同村另一位同名同姓的村民手中,虽然事后采取了补救措施,但这件事让他深刻认识到做好报账员一定要细致再细致,认真再认真。另一件事就是去年在支部书记带领下,和其他“两委”成员以及全体村民奋战在人居环境整治一线,实施完成下潘河街巷硬化工程,修建护村坝,完成残垣断壁清理、河道整治,同时以“潘河记忆”文化馆为原点,打造“吾家潘河”窑洞印记、“成长见证”老房故事、“文化广场”村民活动等一系列打卡地,经过数月的拼搏努力,让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方位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在点点滴滴的过程中,他深刻地体会到,农村工作无小事,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真心去换取群众的信任,才能把工作做好。

热爱从初心处蔓延。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既有困苦艰难之处,也有温暖甜蜜一面。“七须黄花菜”作为大自然对潘河村的独有馈赠,让这片生态环境优美的土地增添了更多的芬芳。带着一份热爱农村的情感,从到村工作开始,他一直与支部书记、“两委”成员探讨如何放大优势让黄花菜产业发展更好,老百姓能有更多收入。通过探索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头、土地承包、适度规模化种植等实践方式,建立起“七须黄花菜种植推广基地”,解决了“加工难”“务工难”“撂荒地”等问题,实现了黄花菜年产量18万斤,老百姓人均日收入突破70 元,此外还依托驻地煤层气企业建立井场供水服务,增强集体经济韧性,让广大村民在“千万工程”实践中收获更多幸福与满足,共享发展成果。

“酸甜苦辣”既是人生四味,亦是基层滋味。作为一名到村工作大学生,到村工作的经历虽然少了几分热闹繁华,但却多了一抹安宁淳朴,从刚来时的懵懵懂懂,再到犹如一颗种子落地生根,今天的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