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张村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经验
近年来,张村乡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创建文明乡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新动能”,助力移风易俗,以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
一、基本情况
张村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地处沁水县西南15公里处,辖区总面积86平方公里,1365户 3700余人。下辖冯村村等7个实践站,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二、运行情况
(一)整合平台、优化阵地。按照“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三级体系架构。乡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等设施,统筹资源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各村依托本级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文化站等设施,结合实际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鹿台国学小镇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依托现有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把特色小镇打造成群众求取新知的大讲堂、娱乐身心的加油站、聚朋访友的会客厅。
(二)项目支撑、培育品牌。依托鹿台山森林国学康养小镇等本土特色教育资源,上好“精品党课”,讲好“国学”故事,开好机关晨会,办好机关夜校,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年均开展宣讲10余场次,受众近500人次。
(三)活动多彩、文化惠民。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宣传氛围,突出讲习活动、乡村振兴、三零单位创建等宣传重点,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机关党员干部、村民、村级网格员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性优势。积极开展七一文艺晚会、九月九节重阳节、广场舞、拔河、两节文化等各类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亮点和特色
(一)聚焦“大喇叭、小板凳”,创新理论传播方式。秉持着“群众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开辟线下阵地、创设线上场景,让村民的耳朵不断被“唤醒”。一是用好“大喇叭”。突出学习重点、把握目标要求,充分利用文明实践各类活动前、农村大喇叭广播等碎片时间,不断把理论政策宣讲引向深入。二是用好“小板凳”。在遍布全乡的党群服务中心、实践站,几张板凳围坐一起就形成一个“板凳课堂”,宣讲员以拉家常的方式聊政策、话文明。
(二)聚焦“群众忙、百姓帮” ,打响全域志愿品牌。紧盯“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需求导向,通过力量充分整合、机制创新建设,推动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强起来、活起来。一是关键少数“共享服务”。统筹职能部门资源,构建8支常态志愿队伍,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一起去做志愿”已经成为党员干部之间的“流行语”。二是联盟结对“抱团服务”。横向突破地域限制,推广“村村联盟、村企走亲”,每月常态开展“一站式”便民活动;纵向激活上游资源,推广“部门结对、 村村结亲”,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志愿服务的种类变多了、规模扩大了,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生活“小需求”,解决了一个个民生“小难题”。
(三)聚焦“民之问、民来答” ,破解移风易俗难题。针对酒席大操大办的乡风文明“痛点”,依靠群众自治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新风良俗。一是“一村一策”立规矩。根据“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实际,不搞行政命令,走村入户听取意见,集体议定符合村情民意的婚丧嫁娶操办规章,纳入村规民约。二是“群众说服群众”倡新风。广泛动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组建红白理事会,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时间上门,当好“服务员”“记账员”,切实做好事主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