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郑村镇

郑村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村镇百里沁河经济带 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8-16 发布机构: 郑村镇

郑村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郑村镇百里沁河经济带

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村:

为全面推进百里沁河经济带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结合工作实际,现将《郑村镇百里沁河经济带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郑村镇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0日

郑村镇百里沁河经济带重点村

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县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我镇百里沁河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重点村人居环境提升,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经济带建设安排和部署,严格按照《沁水县百里沁河经济带重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开展以风貌管控、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星级村提升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实现经济带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大幅提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立足经济带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确定目标任务,避免脱离实际,“一刀切”。

——坚持系统治理、有序推进。顺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综合考虑经济带沿线村庄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久久为功,既尽力又量力而行。

——坚持保护乡愁、传承发展。坚定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农村特色风貌,注重深挖历史古韵,留住乡土味道,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避免照搬照抄城市模式。

——坚持村民主体、激发动力。突出群众主体作用,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升村民参与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不能让群众成为“局外人”。

——坚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采用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稳定运行。

(三)实施范围

根据我镇百里沁河沿线5个涉及村庄的人口规模、产业支撑、基础条件、人文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以沿干流第一界面500米范围内、沿重要支流第一界面200米范围内、沿重要道路第一界面、与县级重点项目衔接、与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旅紧密相关等为依据,确定的5个重点村(名单附后)。

二、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末,经济带重点村沿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特色风貌得到有效管控,历史文脉得到有效保护,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5个重点村全部达到三星级及以上标准,其中,四星级及以上村2个,2个村达到宜居宜养宜游的古堡文旅型、休闲度假型、生态农业型精品美丽乡村。

三、主要任务

(一)风貌管控

1.深化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整治经济带干流和重要支流可视范围、沿河主要交通干道、行政村主干(街)道和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废弃建筑、残垣断壁等,切实做到应拆尽拆,并及时做好对拆除后区域的整理利用、绿化美化等工作。全面治理沿线村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推动环境面貌大改观大变样。持续整治村内村外、房前屋后垃圾乱堆乱弃、污水乱排乱倒等“脏乱差”问题。规范农机具停放、宣传栏设置、广告贴放等,加强“三线”(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管控。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无违章建筑、无废弃建筑、无不具保护价值的残垣断壁、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扔乱倒“六无”目标。

2.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河、溪、塘等水面,以及外围山体植被,发挥其生态景观的功能作用。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本地植物品种,开展沿沁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交通干道两侧、村庄入口、街巷庭院、活动广场等重点区域的绿化,切实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推广节能照明设施,推进村庄道路亮化,逐步提高村庄公共照明使用效率。

3.实施乡村风貌提升。结合古堡文旅型(围绕沁河古堡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升村庄景观风貌,打造沁河古堡文旅品牌)、休闲度假型(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围绕沁河山水打造流域休闲康养度假品牌)、生态农业型(依托良好的农业基础,围绕田园风光和特色采摘,打造流域主题农业品牌)三种村庄类型,开展沿河村庄、沿沁河干流和重要支流主干道沿线村庄立面和建筑色彩整治,不搞大拆大建,不刷白墙,要与周围环境相和谐、相统一,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加强乡村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深挖当地历史文脉、特色风貌,逐步形成保留乡土味道、融入本土特色、有标志性的乡村景观、小品景观,防止“千村一面”。

4.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十大模式,有效解决秸秆、残膜等乱堆乱放、乱抛乱扔等问题;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6%以上。

(二)垃圾治理

1.全面清理村域垃圾。重点清理沿沁河交通干道、主要河道村庄死角,突出抓好村庄主要街巷、公共区域、河塘沟渠、庭院内外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清洁整治,将村民维护村庄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纳入村规民约,建立完善长效保洁机制,实行“门前三包”及村庄卫生积分奖励等办法,切实抓好村庄清洁日常维护和管理。

2.优化收运处置体系。以优化收运处置体系、提高有效运行能力和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科学配置村庄垃圾收运车辆,健全完善监督、管理、保障机制,确保乡镇垃圾中转站规范正常运行;加强监督管理,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惩处措施,确保经济带全线无非正规垃圾堆放点。

3.提高收运处置能力。加快推进现有四座垃圾中转站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升无害化终端处置水平;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设施运行管护,推行市场化运作;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稳定村庄保洁队伍,完善长效保洁机制。

4.推动分类减量先行。总结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四分法”经验,在经济带沿线5个重点村中积极倡导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基本实现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渣土垃圾就地就近消纳、有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贮存或处理、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三)污水治理

1.科学统筹“三改”工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系统实施经济带农村改水(水网改造)、改厕(户厕改造)、改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黑臭水体治理)“三改”工作,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1个行政村,重点做好污水处理设施维护,确保规范化、常态化运行,实现统一收集、达标排放、循环利用。列入沁水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的5个村,要坚持改水、改厕、改污一体,供水、排水匹配,做好上水管道和改厕的前期工作,加快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尽快实现集中治理。未列入农村污水治理范围的10个村,要尽早谋划,推进污水治理。

3.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改善水动力条件,修复水生态系统,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将穿村河流、村内湖泊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加强对水域岸线的整治。

(四)厕所革命

1.稳步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已完成农村户厕改造整村推进的5个村,要全部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场地、有队伍、有经费”的“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巩固改造成果、保证改造效果。正在推进户厕改造的4个村,要统筹考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农业生产发展相结合,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科学确定模式、加快工作进度、严把工程质量,确保建一座、成一座、用一座。尚未列入户厕改造计划的4个村,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争取列入2022年农村户厕改造整村推进计划,稳步提升卫生厕所普及率。

2.开展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鼓励联户、联村、村镇一体治理。探索对处理后的无害化粪液就近就地堆肥还田、加工有机肥料、生态化处理等资源化利用,实现厕所粪污治理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推进公共卫生厕所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卫生公厕,人口规模较大村庄,在村委会和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改造建设,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深入推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卫生公厕建设和4A级以上景区公厕提质升级。大力开展镇政府机关、乡镇卫生院、农贸市场等重点公共场所厕所建设改造。

(五)管护机制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各村要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队伍,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低收入群众中聘请管护员,负责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日常管护。综合考虑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成本、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承受能力、财政补贴情况等因素,探索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管理运维服务费市场形成机制,逐步建立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农民适当付费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护,鼓励市场化运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按照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相关村要把经济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推进方案。支部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要切实担当尽责,做好项目落地、资金落实、推进实施等各项工作。

(二)拓宽投资渠道。各村、各单位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要按规定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经济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支持力度,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

(三)强化部门协作。健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厘清职责,强化合作,合力推动。镇农业服务中心、镇乡村振兴站牵头抓总,统筹推动;镇城建办主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镇环保站主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镇农业服务中心、镇乡村振兴站、镇卫计办主抓农村“厕所革命”;镇公路站主抓经济带沿线主干道周边环境整治;镇重点办积极对接中央、省、市、县相关政策,争取相关资金扶持;镇财政所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工作。

(四)强化评估考核。县委、县政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和乡镇“三农”工作考核内容,各村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推进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梳理问题和短板,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五)强化宣传发动。各村、各单位要在舆论宣传上下功夫,利用电视、广播、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经济带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特此通知

郑村镇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0日